基于债款人视角,如何约定保证合同
我们在商业经营或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债务或借款,作为债权人往往希望债务人提供保证人以担保主债务的履行。如何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以及如何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这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至关重要。
法律顾问将从保证方式、保证期间、诉讼时效等几方面入手,基于债权人的视角,浅谈如何约定保证合同。
保证方式
法律规定:保证人的保证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保证期间
法律规定: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
换句话说保证期间,就是债权人要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需要在保证期间内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法律规定: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是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法律规定: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
法律顾问分析
(一)保证方式
民法典的生效,对于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发生了重大影响,以往我们在欠条、借条、合同上约定保证人,不需要明确约定,就可以按照连带责任保证向保证人主张债权。民法典生效后,如果还像以往做法,只能按照一般保证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而上述两种保证责任对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条件有所不同,连带责任保证相较于一般保证,更能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主张保证责任的有效方式不同,连带责任保证更加灵活,方便。
一般保证中,债务人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未履行义务,债权人如果主张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就需要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起诉后撤诉的不能认定),否则保证期间届满,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实体权利即行消灭。
而连带责任保证的话,只要债权人提供证据证明(微信聊天记录、短信记录、通话录音、邮件等等)其在保证期间内主张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法院就可认定保证人的保证期间未经过,保证人依法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一个是必须起诉或仲裁,一个是一通电话就完全可以,足见哪种保证方式更有利于债权人主张权利。
2、保证人的抗辩权不同
一般保证相较于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的条件更严苛,抗辩权更多。一般保证责任只有债务人无能力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保证责任,即一般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条件一般有:
1、保证期间内向债务人提起诉讼或仲裁;
2、主合同纠纷经审判或者仲裁生效;
3、债权人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
4、不存在其他保证责任的抗辩权,主要包括债务人的抗辩权、债权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等。
而连带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条件一般有:1、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债权;2、不存在其他保证责任的抗辩权,主要包括债务人的抗辩权、债权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等。
比较来看,连带责任保证相较于一般保证,实现债权的程序更加简单,因此花费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更低。
(二)保证期间
对于两种不同保证方式,保证期间的法律规定没有什么不同,但民法典生效后,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确和无约定的统统按照6个月起算,6个月的时间对于连带责任保证来说,其实产生的影响不是那么大,但对于一般保证来说,就需要格外注意了,一般保证的债权实现需要债权人在保证期间提起仲裁和诉讼,如果再出现债务人下落不明或其他原因,导致暂时无法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那么6个月的保证期间就显得有些紧张了。对于保证期间,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既然如此,债权人就可以约定时间长一些,其次,约定的保证期间要内容明确,避免法律评价为约定不明确或无约定。
(三)诉讼时效
保证责任与一般债权一样,也存在诉讼时效问题,保证责任的诉讼时效从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消灭之日起算,为三年的诉讼时效。
法律顾问建议
1、保证方式:尽量约定连带责任保证,对于连带责任保证的具体约定内容,合同可以约定履行期届满,债务人不履行主债务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或是合同明确写明保证人的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任何体现债务人履行债务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存在先后顺序关系的条款,都可能被认定为一般责任保证,应尽量避免。
2、保证期间:可以约定2-5年的保证期间,尽量不要低于1年,对于保证期间的约定,合同可以约定为,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XXXX(期限)。千万不能图省事,不做任何约定,或仅仅口头约定。
3、无论保证合同约定的是何种保证责任,建议债权人要知悉保证人的身份信息、住址以及联系方式,以便将来可能发生的诉讼、仲裁以及主张债权的顺利进行。
4、无论保证合同约定的是何种保证责任,建议债权人起诉债务人时都将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以便纠纷一次性解决。